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肛肠病杂志》 > 2001年第11期
编号:10203393
脊髓麻醉后括约肌间沟的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1年第11期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肛肠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赵士彭;赵发;张峰波;桂林;郭伶俐

    关键词:肛肠病;括约肌间沟;脊髓麻醉;定位

    摘要:尽管括约肌间沟定位在肛门手术中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鞍麻或腰麻后多数人的括约肌间沟消失,为了解决麻醉后括约肌间沟的定位问题,对30例肛裂患者鞍麻后括约肌间沟的位置进行了观察,明确了麻醉前后括约肌间沟的位置变化规律及定位方法。

    括约肌间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标志,对肛肠手术有重要意义。但鞍麻前后其位置发生变化,且多数人认为麻醉后括约肌间沟相对难以辨认,为此,我们对鞍麻后括约肌间沟进行了定位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8例,女22例;病程3个月至5年,合并皮赘5例,合并内痔5例。
, 百拇医药
    1.2 定位方法 鞍麻或腰麻成功后,取截石位,用食指于肛缘外感觉内外括约肌间沟的位置,所有患者均在肛缘至肛缘外2cm左侧或右侧触及一浅沟,于截石位3点或9点处以注射器针头在所触及浅沟中心处刺入皮下,定位,测量穿刺点距肛缘的距离并作记录。以穿刺点为中心行放射状切口长1.5~2cm,以小弯钳由穿刺点进入沿浅沟所在肌间隙分离,向肛缘侧挑出括约肌作部分切断,并取少量肌组织送病理检查,向远离肛门侧挑出肌束取少量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向肛缘侧挑出肌束标本30例,29例为平滑肌组织,1例为平滑肌和横纹肌组织。向远离肛缘侧挑出肌束标本30例,均为横纹肌组织。

    2.2 括约肌间沟距肛缘距离 见表1。最大距离1.7cm,最小距离0.7cm,平均距离为(1.07±0.18)cm。

    表1 30例患者麻醉后括约肌间沟距肛缘距离
, 百拇医药
    距离(cm)

    例数(n)

    0.7

    2

    0.8

    1

    0.9

    4

    1.0

    6

    1.1

    9

    1.2

, http://www.100md.com     5

    1.3

    1

    1.4

    1

    1.7

    1

    合计

    30

    3 讨论

    括约肌间沟即肛门白线,为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沟的上缘即内括约肌下缘,沟的下缘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上缘,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解剖标志,在肛管直肠的手术中起重要的定位作用。正常情况下括约肌间沟位于肛缘上方约1cm处,沟的宽度约0.6~1.2cm[1],用手指抵压肛管内壁逐渐向下,可在后外侧触及此沟。
, http://www.100md.com
    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延续到肛管部增厚变宽而成,肌束呈椭圆形,乳白色,连续重叠排列如覆瓦状。上部纤维斜向内下,中部呈水平,下部稍斜向上。在腰麻或鞍麻情况下,括约肌松弛;内括约肌下降,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上方移位,此时括约肌间沟消失[1-3]。来自联合纵肌的肛门支持结构同时弛缓,结果直肠粘膜、齿线和齿线下的皮肤出现下移情况。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鞍麻前后括约肌间沟向下移位,但并不消失,以手指可于肛旁左侧或右侧触及内外括约肌之间浅沟,此沟较麻醉前位置发生改变,但依然可满意触及。通过测量定位,鞍麻后括约肌间沟位置基本恒定,位于距肛缘1.07cm左右,对肛旁浅沟内、外两侧的肌束行病理检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以手指触及的浅沟即为括约肌间沟。在我们的观察中,合并较严重内痔患者的括约肌间沟距肛缘的距离较远,可能与鞍麻后内痔脱出肛缘随之向外移位,肛缘内痔团块较大影响测量准确性有关。另外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对直肠的向上牵拉可使内括约肌下缘向上移位,在手术中注意这些解剖变化对手术技巧和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括约肌间沟是人体重要的解剖标志,在肛门手术中,受到刺激的内括约肌容易产生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此时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尤其在肛裂的手术中,括约肌间沟和内括约肌下缘的准确定位是有计划的部分切断内括约肌的前提条件,对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复发和肛门失禁并发症的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伯虎,李宁汉.实用痔瘘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1.

    2 张东铭.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0.

    3 荣文舟.中华肛肠病学图谱.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 http://www.100md.com